建築佔全球碳排近四成!小智研發黃謙智用科技做三件事,把垃圾變建材

 

CSR@天下

Apr 28th, 2023

 

建築業是全球排碳量元兇,但產業高度在地化,想從中減碳的人難以下手。為了突破僵局,小智研發創辦人黃謙智在三月29日「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」分享,他找出建築業缺口、讓科技成為環保建材的加速器,實現建築界的ESG願景。

以下是小智研發創辦人黃謙智的分享:

ESGSDGs是什麼?我先幫大家定義。

先看我的衣服,這是台灣回收的寶特瓶和咖啡渣所做成的衣服;而大家認為很毒、不環保的皮衣外套,其實是1945年有人用20歐元買入的外套;另外,我還把1871年的懷錶改成了手錶。我對這些物品是有感情的,再也不會想跟上快時尚——這聽起來很文青,但我想説的是,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邏輯看世界,再談SDGs、做ESG。

大家都説小智研發是科技供應商(technology supplier),而我們要做的是建築業減碳。
 

建築是全球排碳元兇,甚至遠超過電動車、飛機等。目前,全球使用的木頭、混凝土、水泥、鋼鐵等建築原料,佔了全球溫室氣體排碳量的23%,更別說建築營運帶來的碳排。估算下來,建築行業佔了38%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,未來我們還會蓋更多房子。

 

垃圾變建材,小智研發做哪三件事?

我做了這行超過20年,其實賺不到錢。但從市場規模來看,現在東南亞一年的綠色建築市場已來到5,560億美元(約新台幣17兆元),遠超過電動車等產業。
 

只是,實際利益卻摸不到——建築是零碎、本土化的產業,一件案子要花很多時間,也有很多既得利益者參與其中。例如,很多人想做綠建築,但廠商通常是用庫存、既有的原料在賣,難導入新材料。總之,你看得到、但切不進去。
 

我們如何打破這個僵局?靠三件事——數據與軟體(data/software)、環保建築產品(eco building product)與智慧機器(smart machine S/M/L)。我認為這是市場最需要,也最願意付錢的三個部分。
 

第一項的數據與軟體,必須先回收大量廢料、擁有計算碳排的能力,再累積成數據庫、應用到線性設計軟體。第二項的環保建材,台灣有很好的回收機制,讓我們更有效地把回收廢料做成新材料。第三項,台灣發明了很多機器,我們能把它們帶到國外、讓垃圾變建築。

通常,我們與政府開發案合作——唯有政府,才有力量改變、鼓勵需求,也能運用法令減少垃圾、提倡循環;且政府想要大量減碳,最快的方式就是改變建築案。
 

環保新建材,已蓋出哪些新建築?

最近,我們與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合作,投入世界最大開發案「新未來城」(Neom),我們在那裡開了一座微型智慧工廠,把當地垃圾變成新建材。
 

我們也在新加坡、台北松菸蓋了微型工廠,你可以把家中垃圾丟入,幾分鐘內就變成手機充電器,再帶回家使用——我們想用無毒、低能源方式讓你減碳。
 

過去,小智研發也在中國天津的成龍特技演員培訓中心,就地回收DVD、做成學校外牆;或用火力發電廠廢料,做成北京校園地板鋪磚。在泰國曼谷機場,我們把回收的聚酯塑料(PET)變成建築原料,做成充氣轉運站。而上海的NIKE旗艦店裡,則運用了回收的PET,不只減碳,還可消音、清淨空氣,也有造型。且這些回收材料都是高價、高性能的建築材料。
 

疫情期間,我們在新北市輔仁大學醫院蓋了新冠肺炎中心。當時較難進口國外醫療物件,我們便靠在地研發,讓回收鋁變成牆板、用PET和PE做成牆面接縫。
 

2005年至今,運用小智研發系統做出的案子,減碳量已超過2.4萬公噸,但我們覺得還不夠。因為,每個案子都是一個單點示範,涵蓋範圍卻不夠大。所以,我們也回到工廠、機器的建材產製繼續改變,讓這些工廠的製程更符合SDGs目標,持續擴大減碳力量。